(一)記憶概述
1.記憶的含義
記憶:在頭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
2.記憶的過程
記憶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
編碼、儲存、提取
3.記憶的種類
圖爾溫將長時記憶分類:
情景記憶、語義記憶
根據是否受意識控制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內隱記憶
根據信息保持時間長短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4.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
記憶的腦學說也有整合論和定位論,但是還包括一種試圖將記憶系統和記憶過程的概念統一到一個更綜合的框架中的SPI理論
(1),整合論:美國心理學家拉胥里提出。
認為:記憶是整個大腦皮層活動的結果,它和腦的各個部分都有關系,而不是皮層某個特殊部位的機能。
評價:得到細胞集合理論的支持。
(2),定位論:法國醫生布洛卡提出腦機能定位論。 認為:腦的機能是由大腦的一些特定區域負責的,記憶當然也不例外。
潘菲爾德(Penfield,1963)在醫治嚴重癲癇病人時,進行了開顱手術,開顱后他用微電極刺激患者大腦皮層的顳葉,
引起了病人對往事的鮮明的回憶,
甚至聽到了過去曾經聽過的歌曲。科恩(Cohen)在給抑郁病人腦的不同部位電擊時發現,電擊右腦,損害了形象記憶,
但不損害言語記憶; 電擊左腦,損害了言語記憶,但不損害形象記憶。魯利亞(Luria,1972)發現皮層下組織與記憶有密切關系。
他指出,丘腦下部組織及部分邊緣系統受損傷時,病人的短時記憶出現明顯障礙。
(3)SPI理論:功能模塊。 SPI是串行、并行、獨立的縮寫。 認為:記憶系統是由多個執行特定功能的記憶模塊構成的。
記憶的細胞機制包括:①反響回路: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經環路某一部分時,回路便產生神經沖動。刺激停止后,這種沖動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繼續在回路中往返傳遞并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人們認為它是短時記憶的生理基礎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看法。用白鼠跳高臺的實驗。②神經元突觸的持久性改變是人類長時記憶的神經基礎。③長時記憶會伴隨著腦解剖結構的變化。
長時增強作用:在海馬內的一種神經通路中,存在著一系列核心動作電位,能使該通路的突觸活動增加。海馬是長時記憶的暫時性儲存場所。利用長時程增強機制,海馬能對新習得的信息進行為期數小時乃至數周的加工,然后再將這種信息傳輸到大腦皮層。
記憶的生物化學機制:記憶是由神經元內部的RNA分子結構承擔的;機體內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夠促進其記憶的保持。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記憶(1)”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