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聽覺
1.聽覺的含義
聽覺的適宜刺激是聲波,它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空氣傳遞給人耳,并在人耳中產生聽覺。
2.聽覺現象1,音調和頻率的關系:音調是一種心理量,它與聲波的物理特性頻率的變化不完全對應。在1000赫茲以上,頻率與音調幾是線性的,音調的上升低于頻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茲以下,頻率與音調的關系不是線性的,音調的變化快于頻率的變化。2,音響和頻率的關系:在相同的聲壓水平上,不同頻率的聲音響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聲壓水平卻可產生同樣的音響。 3,人的聽覺頻率范圍為16赫茲-20000赫茲,其中1000赫茲-4000赫茲是人耳最敏感的區域。 4,聲音掩蔽-一個聲音由于同時起作用其他聲音的干擾而使聽覺閾限上升。
3.聽覺的生理基礎
4.聽覺理論
音調:一種心理量,和頻率變化不完全對應
音調不僅決定于頻率的高低,還受到如聲音持續時間、聲音強度和復合音音調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人耳分析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不同的音調感覺,科學家提出過如下四種不同聽覺理論:
Ⅰ 頻率理論:也叫電話理論。是1886年,物理學家羅·費爾提出來的。認為:內耳的基底膜和鐙骨按相同的頻率運動,振動的數量與聲音的原有頻率相適應。頻率理論很難解釋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運動。
Ⅱ 共鳴理論:也叫位置理論。是赫爾姆霍茨提出。因為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因而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后來人們發現基底膜橫纖維的長短與頻率的高低之間并不對應。
Ⅲ 行波理論:生理學家馮·貝克西發展了共鳴理論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論-行波理論。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從而實現了對不同頻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論難以解釋500赫茲以下的聲音對基底膜的影響(但可以用頻率理論解釋)。
Ⅳ 神經齊射理論:韋弗爾提出的。認為:當聲音頻率低于400赫茲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的頻率對應的,當聲音頻率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它作出反應,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將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但是,對于5000赫茲以上的頻率,神經齊射理論無法解釋(但可以用位置理論解釋)。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感覺(3)”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