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是心理測量
所謂心理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用數字對人的行為加以確定。即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行為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
本書中所討論的心理數量,是以測驗作為工具的測量,而不是用實驗,觀察等方法對心理現象的測量。
(一) 測驗的定義
“測驗”一詞雖為大家所熟悉,但要給測驗下一個嚴格的定義卻并不容易。目前,關于測驗有許多定義,筆者較為贊成美國心理與教育測量學家布朗(F•G•Brown)的說法:測驗是 “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程序”。通俗地說,心理測驗就是通過觀察人的少數有代表性的行為,對于貫穿在人的全部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點作出推論和數量化分析一種科學手段。
首先,測驗測量的是人的行為,嚴格地講,只是測量了做測驗的行為,也就是一個人對測驗題目所進行的反應。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測驗即引起某種行為的工具。
其次,一個測驗不可能包含所要測量的行為領域的所有可能的題目,它所包含的只是全部可能題目的一個樣本。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對幼兒施測一個10以內數字的加法測驗,就可以包括兩個一位數字加法的全部各種組合。但這種情況是極少的,由于測驗只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因此測驗題目的取樣必須有代表性,而且在用同一領域的另一個等值的樣本時,應該得到同樣的分數。
第三,在編制、施測、評分和解釋方面依據一套系統的程序。這種按照嚴格的科學程序去編制和使用的測驗稱之為標準化測驗。標準化有三點好處,一是可以減少無關因素測驗目的的影響,使測量準確、客觀。二是有統一標準,便于對不同人的測驗成績進行比較和交流。三是同一份測驗可用于許多人并可反復使用,較為經濟。
我們平時說的考試也是用來測量人的某種行為,藉以判定個別差異的工具,它們與測驗的主要差別在于沒有標準化,或標準化程度較低。通常只憑教師各自經驗出題施測和評分,對分數的解釋也帶有主觀隨意性。而測驗不但要通過統計分析等科學程序編制出符合測驗目的的題目,并有嚴格的實施程序與計分方法,而且要有關于測驗的信度、效度以及如何解釋分數的說明。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心理測量的性質與功能(4)”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