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么互相吸引?
(1)人類的親和的動機
心理學家阿特金森(1954)、McAdams(1980)等人認為,有兩種動機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一是親和需求(The need for affiliation),它是指一個人尋求和保持許多積極人際關系的愿望;二是親密需求(The need for intimacy),指人們追求溫暖、親密關系的愿望。
人類的親和需求與兩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第一個因素與社會比較有關,它強調人們通過社會比較獲得有關自己和周圍世界的知識。比如沙赫特(Schachter1959)就發現,和他人在一起可以減少個體的恐懼和焦慮。在一項研究中,沙赫特告訴女性被試她們要參加一項電擊如何影響生理反應的實驗。在"高焦慮"組里,被試被告知電擊很痛但不會對她們造成傷害;"低焦慮"組的被試則被告知電擊就象打針一樣只有一點痛。實際上她們不會受到電擊,實驗者只是想讓被試相信自己不久將會受到這樣的電擊。之后,沙赫特告訴被試由于實驗用的儀器還沒有裝配好,請她們等10分鐘。并且告訴被試她們可以自己單獨等,也可以與其他被試一起等。在高度焦慮時,人們選擇與他人一起等待,而在低度焦慮情況下卻更愿意獨自等待。
沙赫特用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來解釋這種現象,他認為人們之所以與他人親近,是為了拿自己的感覺與其他在同樣情境下的人比較。米勒(Miller 1984)進一步認為,人們不僅通過社會比較來判斷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概念,而且通過它獲取有關自己情緒甚至朋友選擇方面的信息。
第二個因素與社會交換有關,它強調人們通過社會交換獲得心理與物質酬賞。按照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的觀點,人們會盡量尋求并維持酬賞大于付出的人際關系。對于親和需求的作用,魏斯(Robert Weiss 1974)指出它可以提供六種重要的酬賞:
依附(Attachment):指最親密的人際關系所提供給個體的安全及舒適感,這種依附小時候指向父母,成人后則針對配偶或親密朋友。
社會整和(Social integration):通過親和與他人交往,并與他人擁有相同的觀點和態度,產生團體歸屬感。
價值保證(Reassurance of worth):得到別人支持時所產生的自己有能力有價值的感覺。
可靠的同盟感(A sense of reliable alliance):通過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意識到當自己需要幫助時,他人會伸出援助之手。
得到指導(The obtaining of guidance):與他人交往可以使我們從他人那兒獲得有價值的指導,比如從醫生、朋友以及老師等處。
受教育機會(The opportunity of nurturance):與他人交往能夠使我們有機會接受來自他人的教育。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社會心理學之人類的親和的動機”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