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理論的三種機制
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學習主要有三種機制:
一是聯結(association):又稱經典條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是由巴甫洛夫提出來的。巴甫洛夫在他的條件反射研究中發現:狗之所以學會一聽到鈴聲便分泌唾液的反應,是因為每次鈴聲都與食物同時出現。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狗會將鈴聲與食物聯結在一起,這時即使沒有食物一起出現,狗也會對單獨的鈴聲產生分泌唾液的反應。對人類來說,態度的形成也要經過聯結過程,例如納粹一詞常與可怕的罪行聯結在一起,因此當研究者向那些在二戰中受迫害的猶太人提起這個詞的時候,就能夠引起他們的恐懼情緒。
二是強化(reinforcement):是學習論的核心,它是指人們學會一種特別的行為是因為這種行為經常伴隨著愉快、能滿足某種需要,或者可以避免某種不愉快的后果。例如一個男孩可能會對在學校里侮辱他的人加以拳腳,因為每當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與人打架時,父親總是加以贊賞。另一個學生可能學會不要在課堂上和老師爭辯,因為他這樣做總是換來老實的白眼,甚至懲罰。
三是模仿(imitation):人們也會通過觀察他人的態度及行為便學習到社會態度與行為。一個小男孩可能學會怎樣生火,因為他曾看到母親這樣做;兒童或青少年對于政治的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一致。模仿的發生并不需外界的強化,只須觀察他人的行為便可以。
(2)學習理論的特點
學習理論有三個特點,這些特點也是其它社會心理學理論所沒有的:
一是它假定行為主要由個人過去的學習經驗而來:以前面的例子來說,克勞茲之所以向警察開槍,可能是由于過去他所見到的警察都是粗暴的、具有敵意的,并且沒有絲毫的憐憫心;也可能是因為他過去在與權威產生沖突而采取暴力反應時,均受到強化。相反,如果他采取非暴力的方式,他常常受到懲罰。或者他在小時候常常看到父親的粗暴舉動,而他模仿了父親的這種暴力模式。學習理論強調過去經驗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忽略了當時的情境細節。
二是傾向于將行為的原因歸于外在環境,而忽視個人對環境的主觀感受:它強調過去外部事件與刺激的聯結情形、早期對某種行為反應的強化過程、以及個體曾接觸過的行為模式等外在因素。學習論在解釋行為的起因時,較不看重個體對于當時情境的主觀感受,或者當時的情緒。
三是學習理論通常只想解釋外表的行為,而非主觀的心理狀態:以克勞茲為例,它只想解釋該罪犯的外顯行為--開槍打傷了警察,而不去了解他的憤怒、罪惡感等情緒狀態。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之學習理論”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