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知理論的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分類(Categorization):我們知覺事物的時候,往往先根據一些簡單的原則將事物加以分類。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是依據性別的相似性把他或她歸入男性或女性;我們也可能根據地域的接近性把這個人歸為山東人或是陜西人;也可能根據過去與其交往的經驗把這個人歸結為可信任或不可信任的人。
二是聚焦(Focus):也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到主題之上,忽略背景的影響。比如我們看到某個場景時,立即就能知覺出什么是主題、什么是背景。一般來說,色彩鮮艷、移動、獨特及近處的刺激是主題,而灰暗、靜止、形狀相同及遠處的刺激是背景。比如一個高大的外國人站在一群幼兒園兒童中間,我們很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外國人身上。這兩項原則不僅適用于對物體的知覺,也適用于對社會情境的知覺。
由于分類和聚焦的緣故,人們往往存在著按照某種方式對事物加以組織的傾向,并且這種將事物加以組織的傾向非常強烈。比如你在校園中看到一男一女兩個學生走在一起,你想把焦點集中在其中一個人身上,并把每個人看成是單一個體是很困難的,如果把他們看成一對就容易多了。另外如果有一群學生在校園散步,你想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個人身上就很難做到,實際情況是人們總是注意到其中幾個特別一點的人。
(2)一些重要的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當中有兩個理論特別重要:
一是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這個理論又包括海 德(Heider)、凱利(Harold Kelly)以及韋納(Weiner)等人提出的歸因理論,這種理論主要是想說明我們如何解釋事件的原因。例如我們怎樣知道一位推銷員奉承你是因為他真的喜歡你,還是因為他想讓你買他的東西。當一個人喊救命時,我們會對他喊叫的原因做怎樣的猜測?這種猜測影響我們決定是否要幫助他。
二是認知失調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這個理論是由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來的,該理論主要解釋當人們的態度與行為不一致的時候,人們如何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行為,以使二者協調一致。認知失調理論在解釋態度改變等方面相當成功,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倍受推崇,成為社會心理學理論影響人們社會生活的典范。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之認知理論”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