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受他人喜愛?
人們經常會幫助自己喜歡的人,而人們對他人的喜歡與否一開始便會受到像外貌與相似性等因素的影響。在許多情況下,長相漂亮的人更可能獲得他人的幫助。在本森(Benson 1976)等人的一項現場研究中,研究者把一份填好的入學申請表放在機場的公用電話廳里,申請表上面已經貼好了郵票,只等寄出。研究同時操縱了外貌特征這一變量:有時申請表上貼上很漂亮的照片,有時則貼上不漂亮的照片。結果證明,照片上的人無論是男是女,只要漂亮,人們更可能幫他或她寄出申請表。除了外貌的因素,求助者與助人者的相似性對助人行為的發生也很重要。艾姆斯威勒(Emswiller 1972)在一項研究中以嬉皮士為被試,研究他們的助人行為。研究中他把助手打扮成"嬉皮士"或"正直的人",結果發現:77%的嬉皮士幫助了同類,而只有32%的嬉皮士幫助"正直的人"。來自同一國家,具有某些相似的態度等都能促進了助人行為的產生。
是否值得他人幫助?
一個人是否會得到幫助也部分取決于他是否值得幫助。比如在路上人們大多會去幫助一個因生病而暈倒的人,而不太會去幫助一個躺在地上的醉漢。維納(1980)通過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如果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同學是由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如教師講得不清楚而借筆記,他們較為樂意把筆記借給同學;但如果是由于可控性的原因,如從不好好記筆記,則他不大樂意將筆記借給該同學。假如一個人能借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項任務,人們便不會去幫助他。
性別的影響
性別因素也影響助人行為的出現。 伊格列(Eagly 1986)等人發現在危險出現時,男性比女性表現出更高的助人傾向,但可惜的是這種行為只針對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與男性的這種偏好不同,女性助人者的助人行為則不受求助者性別的影響,并且在特定情境下女性也會有較高的助人傾向。比如有人就指出,指出,他人所需要的幫助是同情等社會與情緒支持時,女性的助人傾向比男性更大(Shumaker 1991)。
情境因素能增加或減少一個人表現出利他行為的可能性,但是有些研究也發現,一些人即使在不利的情境中也會幫助他人,而有些人即使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也不去助人。可見助人者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助人傾向,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助人或利他行為有關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雖然我們無法給"樂于助人的人"畫出一個人格剖面圖,然而,確實存在著一些人格特質,它能使得一個人在一些情境下表現出較大的助人與利他傾向。 薩陶(Satow 1975)發現,對社會贊許需求高的人,更可能給慈善機構捐款,但這種助人行為只有在其他人能看到時才出現。這些人只所以助人,是因為他們想受到表揚。另外一種人格因素是個體的愛心與道德感。在一項研究中,倫頓(London 1970)訪問了那些在二戰中冒死救助猶太人的基督徒,發現這些人都有很強的個人道德感,并且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在這一點上極為相似,父母是他們行為的道德指引者,可見父母的影響在孩子助人行為上的深刻影響。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社會心理學之助人者的特點”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