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人們就注意到了偏見的影響: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偏見、西方人對東方人的偏見、以及形形色色的種族偏見在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的根源。了解偏見,并克服它的影響對社會的穩定和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節我們所討論的偏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種族偏見和性別偏見。
偏見問題概述
(1)什么是偏見?
偏見是人們以不正確或不充分的信息為根據而形成的對其他人或群體的片面甚至錯誤的看法與影響。偏見與態度有關,但偏見又不同與態度。我們知道態度包含三個成分: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與態度的認知成分相對應的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它代表著人們對其他團體的成員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見(prejudice)則是與情感要素相聯系的傾向性,它對他人的評價建立在其所屬的團體之上,而不是認識上。從這一點來看,偏見即不和邏輯,也不和情理。行為成分體現在歧視(discrimination)上,如招工時排除女性或其他少數民族的人。
(2)人們為什么會有偏見?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觀點,下面我們羅列幾種相關的理論:
團體沖突理論
團體沖突(group conflict)理論認為為了爭得稀有資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團體之間會有偏見的產生,從這一點上來看,偏見實際上是團體沖突的表現。團體沖突理論還用相對剝奪的觀點解釋偏見何時產生,當人們認為自己有權獲得某些利益卻沒有得到,這時他們若把自己與獲得這種利益的團體相比較時,便會產生相對剝奪感,這種相對剝奪感最可能引發對立與偏見。
社會學習理論
Ashmore (1980)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則認為偏見是偏見持有者的學習經驗,在偏見的學習過程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和新聞媒體宣傳效果最為重要,兒童的種族偏見與政治傾向大部分來自父母,兒童所接受的新聞媒體的影響使得兒童學習到了對其他人(比如少數民族和婦女)的偏見。
(2)人們為什么會有偏見?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觀點,下面我們羅列幾種相關的理論:
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用分類、圖式與認知建構等解釋偏見的產生,認為人們對陌生人的恐懼(貶低對他們的認識)、對內團體與外團體的不同對待方式(喜歡內團體的人,排斥外團體的人)以及基于歧視的許多假相關(多數人與少數人不良行為的比率相同,但少數人的不良行為被過分估計)等都助長了我們對他人的偏見。
心理動力理論
心理動力理論(Psychodynamic theory)用個人內部的因素解釋偏見,認為偏見是由個體內部發生、發展的動機性緊張狀態引起的。心理動力理論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一種形式把偏見看成是一種替代性的攻擊,另一種形式則將偏見視為一種人格反常,偏見是一種人格病變。其中最為有名的當數Adorno(1950)對"權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的研究。他發現30年代德國人的反猶太情緒是由權威性人格中發展起來的,這一人格的特征包括:對傳統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絕對固執;認同并夸大權威;將對某些人的敵意擴大到一般人身上;具有神秘及迷信的心理傾向。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社會心理學之偏見的問題概述”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