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因素能增加或減少一個人表現出利他行為的可能性,但是有些研究也發現,一些人即使在不利的情境中也會幫助他人,而有些人即使在最有利的條件下也不去助人。可見助人者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助人傾向,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助人或利他行為有關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助人者的內疚感
與親社會行為有特殊關系的另一種心理是人們的內疚感(guilt)。內疚感是指當人們做了一件自己認為是錯誤的事時所喚起的一種不愉快情緒。為了降低這種情緒,人們常常會選擇去幫助他人。在弗瑞德曼(Freedman 1967)等人的一項研究中,被試坐在一張桌子邊上等待實驗開始。在有些情境中,桌子極易被打翻,所造成的結果是桌子上的卡片散落了一地。實驗者告訴被試這些卡片是某個人寫論文急需的資料,當被試打翻桌子時,他會因攪混了這些卡片而產生內疚感。在另外一種情境里,桌子很穩固,卡片也沒有被弄亂。結果與預期一樣,誘發內疚感的情境使人們產生了更多的助人行為。對于內疚感的效果,一些研究者認為可能與人的兩種動機有關:一方面,有內疚感的人希望通過做善事以彌補自己的過錯;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能避免直接面對受害者,以免尷尬。
在內疚感與助人行為的關系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是懺悔(confession)的效果。懺悔能使一個人的心理感到好受,使個體的內疚感降低。卡爾斯密斯(1968)的研究支持了這種觀點。在一項研究中,實驗者要讓被試相信,由于被試使用了不好的信息而破壞了實驗的結果。之后一部分被試有機會向實驗者懺悔自己的錯誤,而另一些被試則沒有這樣的機會。同時還有一個控制組,該組被試并不認為自己破壞了實驗結果,隨后測量被試愿意繼續參加實驗的時間。結果如下圖所示:內疚感增加了人們的助人行為,懺悔降低了罪惡感,也減少了助人行為。
助人者的心情
心情也會影響人們的助人行為。不少證據顯示,當一個人心情很好時,他較樂于幫助他人。比如艾森(Isen 1972 1978)就發現,在圖書館得到一份免費的午餐,在電話廳里撿到一枚硬幣,在實驗室里工作表現好或聽到好聽的音樂,都能使一個人助人的可能性增加。如果沒有這些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發生,個體的助人傾向便要大打折扣。很顯然這些正性情緒增加了人們助人的意愿。
然而正性情緒所產生的效果有時候要受到限制。首先,由好心情引發的助人效果一般很短暫,大約為20分鐘,之后便不起作用。其次,假如向他人提供幫助會損及一個人的愉快心情,則愉快情緒將降低一個人的助人行為(Isen & Simmonds 1978),因為心情很好的人希望自己的良好情緒能得以保持。悲傷或沮喪的心情對助人行為的影響則要復雜得多:有些情況下不好的情緒使得人們只注意自己的需求,從而降低了助人的可能性(Thompson 1980);但在另外的情形下,幫助他人又能使一個人感到愉快,并因而減輕其不良的情緒(Cialdini 1981)。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社會心理學之助人者的特點”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