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玩偶實驗
波波玩偶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于1961年進行的關于攻擊性暴力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實驗。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對此專題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波波玩偶是與兒童體形接近的一種充氣玩具。波波玩偶實驗對于班杜拉研究觀察學習、創建其社會學習理論起了關鍵作用。
在該實驗中,班杜拉選用兒童作為實驗對象,因為通常兒童很少有社會條件反射。班杜拉試圖使兒童分別受到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的影響。然后將這些兒童置于沒有成人榜樣的新環境中,以觀察他們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樣的攻擊性行為與非攻擊性行為。
班杜拉為這個實驗制定了4個假設: 目擊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將試圖模仿或實施類似的攻擊性行為,即使榜樣不在現場。此外,他相信這些孩子的行為將會與那些目擊非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以及沒有觀察任何榜樣的孩子(控制組)大為不同。
榜樣不在現場時,觀察非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所表現出來的攻擊性行為,將不僅少于目擊攻擊性成人榜樣行為的被試,而且少于沒有觀察任何榜樣的孩子。 兒童將更樂于模仿同性榜樣的行為,因為兒童通常更為認同同性的成人與家長。
由于攻擊性行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征,男孩們將會更樂于展示攻擊性行為,尤其是觀察富于攻擊性的男性榜樣的男孩。
在該實驗中,班杜拉讓斯坦福大學幼兒園年齡介于3-6歲之間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觀看一位榜樣毆打一個波波玩偶。控制組、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各包括24名兒童,分別觀看攻擊性行為,以及觀看非攻擊性行為。第一實驗組和第二實驗組再按性別再次分組。然后再分別觀看同性榜樣和異性榜樣。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波波玩偶實驗”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