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論
說明知和行的關系理論。是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一個十分受重視的問題。傳說商代初期的伊尹告誡商王太甲說:“弗慮胡獲,弗為胡成?”意思是不考慮怎能弄明白,不去做怎能成事呢?到了孔子,他重視學習,更重視行。墨子也很重視行,認為言論的是非有三個標準,其中之一是見之于行的實效。戰國后期的荀子在知行學說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張一種知和行的統一說,把行動和認識結合起來了。
到了漢代前期的唯心論者董仲舒,他較早提出了知先于行的這一形而上學的看法,無視于行對知的作用。唐代的柳宗元認為來源于大自然的人的心理實質有兩方面:人從自然得到一種“剛健”的氣和一種“純粹”的氣,前者就是意志,即行;后者就是認識,即知。
除了這兩端外就沒有別的了,人要能發揮這兩方面就行了。這一見解是很有創新意義的。此后知行理論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進行了較深入的討論。
首先是宋代的主觀唯心論理論家,他們都主張知先行后。例如程頤在《遺書》中說,“須是知了方行得”(卷十八),又說“君子以識為本,行次之。”(卷二十五)對于知行問題,客觀唯心論者朱熹講得較多。他繼承了程頤的學說,但有可貴的發展。他認為知先于行,但知和行統一在一起:“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
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朱子語類》)。他把知和行的關系說得較確切,把知行學說推進了一步,接觸到了知和行的辯證關系。其次要提到明代的主觀唯心論者王守仁。他以他的知行合一說而著稱。但知行合一的看法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看法,抹殺了知和行的實質區分,完全不合科學。比王守仁稍后的是王廷相,他揭露了知識能力的先驗論錯誤。他說的行也稱為“履事”、“習事”、“實歷”或“練事”,相當2022考研于現在所說的實踐。他說:“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謂真知矣。徒講而不行,則遇事終有眩惑。”(《與薛君采書》)王廷相主張知行并重,叫做“知行兼舉”。
知行兼舉的說法是對知行分離的看法的一種批判,也是對知行合一的說法的糾正。中國古代對知行論的科學發展有貢獻的是清初的王夫之。他的知行理論更接近辯證法。王夫之尖銳地批判了過去一切重知輕行的不正確說法,強調行和知同樣重要,指出行終究是主要的,且容易受到忽視。他說:“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千圣復起,不易之言也。……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圣言決矣?而孰與易之乎?”(《尚書引義·說命 中二》)這說明他完全贊同知不難而行難這句話,但并不把知和行強分先后而認為行是較為重要的。他又進一步指出知和行是不相離的。但他還有一些看法,如說“知能(行)同功而成德業”(《周易外傳·系辭二》)和“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尚書引義·說命 中二》),則不無問題。前者是把知和行同等看待,實則行歸根是主要的。后者認為行可兼知,則未免抹殺了二者的實質區分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知行論】”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