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習論
中國古代關于人性的形成與發展的理論。“習與性成”據說是商代早期伊尹告誡初繼王位的太甲的一句話。清初的王夫之對此作過解釋:一種習形成的時候,一種性也就和它一起形成了。孔子提出的“性相近,習相遠也”的命題,對于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和心理學思想發生了持久的影響。“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與這個命題的意思相同,傳說也是孔子說的。
在秦漢之際,“習與性成”的理論相當流行,后日漸衰微,到了明清之際,這個理論又受到了重視。明代王廷相的心理學思想顯然主要是從“習與性成”的理論出發的。王夫之把“習與性成”的理論作了較詳細的闡明,并用以糾正孟子的先驗論,但卻有所偏差,即他同時又企圖用“繼善成性”說來維護孟子的性善論。他又把“習成”理解為“生成”,這也是不對的。
性習論確認性有兩種:一種是由生長而來的性,可以稱為生性,亦即人的自然本性;另一種是人出生以后由學習而來的性,可以稱為習性。
人的生性只有很少的幾種,習性則是大量的,并且其發展的可能性是無限的。而生性與習性的關系問題,頗近似于人的心理發展中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關系問題。
性習論比較正確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這方面,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荀子·禮論》)他明確地肯定人的心理乃是“性偽合”亦即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的“合金”。王安石、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也在強調習性的同時,并未忽視生性的作用。
以上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心理學備考: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性習論】”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各位小伙伴們有所幫助,更多考研擇校擇專業信息盡在本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