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17日電(顏苑 許婧)華東理工大學17日舉行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活動,邀請該校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為研究生作題為“恪守學術規范,弘揚科學精神”的報告。
報告主會場設在徐匯校區大禮堂,并在6個分會場進行了實時轉播,共有3000余名研究生聆聽了報告。報告會由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龔學慶主持。
錢鋒首先帶領研究生們認識了高校學術道德規范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錢鋒在報告中指出,學術創新和學術道德影響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影響青年人的學術行為,影響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能力儲備;加強學術道德建設能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學術繁榮發展,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因而,學術道德存在的問題必須高度重視。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真善美,在科研誠信和學術風氣上存在學風浮躁、學術不端行為,如果聽任其發展下去,將會嚴重污染學術環境,影響學術聲譽,阻礙學術進步,進而影響社會發展。
錢鋒分析了目前高校學術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不端行為,并重點講述了科學研究中的三大不端行為:杜撰、篡改和剽竊。他以小保方晴子等人的所謂STAP細胞、黃禹錫的干細胞研究等為例,講述了科研論文中偽造數據的嚴重性;以蘭州大學碩士生郭某論文抄襲開除學籍為例,講述了論文抄襲的嚴重后果。他還列舉了科研論文一稿多投、課題申報弄虛作假等等案例,指出這些學術不端行為嚴重違背了科學精神,扼殺了創新活力,不僅有損科學研究的誠信和正常的學術秩序,而且嚴重損毀了學術界的社會公信力,貽誤人才的培養,加劇社會腐敗。
如何進行學術道德監管?錢鋒介紹了國際上一些國家在學術道德監管方面的做法,并列舉了美、英、德、法國等國家在遇到及預防學術道德問題方面的經驗舉措。同時,他向研究生介紹了中國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學風建設的一些文件。
針對高校出現的學術道德問題,錢鋒提出,高校要轉變育人理念,要從急功近利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重視長遠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追求論文數量到鼓勵學生十年磨一劍的轉變,從培養出千篇一律的工匠到培育有科學精神的大師的轉變。
對于廣大在讀研究生,錢鋒呼吁他們要做有誠信的人,堅持嚴謹的作風和科學的方法,培養責任意識和人文情懷,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技工作者。
圍繞學術道德與學風建設,華東理工大學近年來推出一系列舉措。一是有法可依,加強對使學術腐敗的處罰力度,出臺了《華東理工大學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辦法及實施細則》;二是強化各級學術委員會的學術道德功能,設立校學術委員會學風建設專門委員會,負責推進學校學術道德規范建設,受理和調查學術不端行為等工作;三是加強教育和管理機制建設,學術道德規范教育貫穿學術生涯,在評獎評優中充分考慮學術道德的權重。
在具體做法上,華東理工大學上線了“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系統”,并將“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教育”列入在線測試。研究生新生通過對《研究生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教育讀本》的學習,掌握一定的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知識后才能在系統中進行在線測試,只有通過在線測試者,才可以進行后續的系列教學活動,完全改變了以往開講座、聽報告的傳統教育方法。
此外,華東理工大學把科學道德教育和學風建設與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將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相關教育內容作為通識課程寫入培養方案,把科學道德教育的內容滲透進研究生培養課堂,推出研究生必修綜合素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