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傳新聞傳播碩士mjc考研真題及答案
334新聞與傳播綜合能力
一.簡答
1.自媒體。
自媒體概念是伴隨著網絡的普及而出現的。網絡的出現不僅讓傳者和受者界限模糊,而且使更多受眾擁有了信息發布的主動權。
自媒體是指,以網絡技術為基礎,可以使非專業的傳播者,以一定的信息發布平臺為媒介,自己采集、把關、制作和發布信息的媒體。常見的自媒體有個人主頁、博客、微博等。
人們使用自媒體的目的多樣,如記錄信息、社交需要、形象塑造等。自媒體讓“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到來,隨之出現了公民記者的概念,由于其極高的時效性和無所不在的采集發布者,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專業媒體信息發布的不足。但是自媒體的發布者不是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士,缺乏專業傳播能力、專業素養、新聞倫理與專業精神。信息質量和真實性難以保證,而且易出現情緒化、個人化、極端化的內容。自媒體的發展也讓網絡時代的輿論領袖的地位更加凸顯。
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自媒體也越加伴隨化。尼爾波茨曼曾說,人們創造媒介,反過來媒介也重新塑造人。“隨時隨地,信息由我。”這在過去似乎是遙不可及的想象,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這種狀態已不再是紙上談兵。自媒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日常信息獲取的方式。
2.涵化理論
涵化理論又稱培養理論。是由格伯納等人于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大眾媒介有助于社會成員形成相似或相同的價值觀,并且這種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強調大眾媒介對社會的宏觀影響。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大眾媒介持續發展。在媒介繁榮給社會帶來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不良效果。如媒介中的暴力色情內容,會給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格伯納等人開始研究大眾媒介對人們的影響,提出了培養理論。
培養理論的大概內容包括:
一、對于常看電視的人來說,大眾媒介有利于人民形成相似或相同的價值觀。
二、電視等大眾媒介對人們的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三、電視等大眾媒介在對人民產生影響的時候,不是采取說教的方式,而是提供事實或是娛樂。
四、電視等大眾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影響,他和人民接觸媒介的頻率有關。
五、當人們在現實中遇到相似的場景時,會大大加深這種影響。
評價
一、涵化理論提出了大眾媒介對人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致力于媒介對社會的宏觀效果,為傳播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他強調媒介在形成共有社會價值中起到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有限效果論的束縛。
三、培養理論包含了媒介構建現實,包含著一定價值控制的意義。
3.輿論監督
輿論監督是指新聞媒體對新近發生的,引起普遍關注的社會事件所進行的社會監督。它既包括對社會權利機構的監督,也包括的社會成員,社會事件或社會現象的監督。輿論監督是新聞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
新聞媒介進行輿論監督具有很高的必要性,具體來說:
一、民主政治窗口。
會主義國家,輿論監督的主體是社會公眾。輿論監督有利于對社會公權利進行監督,使民眾更好地實現民主政治參與,有利于社會民主政治的發展。
二、經濟發展動力。
輿論監督有利于消除經濟領域的不公平現象,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促進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三、文化發展動力。
輿論監督有利于發揚先進文化,批判社會的低俗、庸俗文化。促進文化領域健康發展,提高國家軟實力。
四、社會制衡工具。
輿論監督可以對社會不同階層進行制衡,抑制強勢階層的權利濫用,促進社會公平。
(第五點媒體自身形象塑造忘寫了)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介的重要功能,但是要堅持法制原則,輿論監督不能代替司法職能,不能超越自身界限。媒介審判就是新聞媒介的越界,如張金柱案,藥家鑫案,這些新聞媒介越界的例子值得新聞從業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