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同學在復習階段發現自己的記憶力不如從前了,所以心里會很焦躁,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記得更牢固呢?
一、多換幾個學習場所
很多人肯定都告訴大家要固定學習環境,才能踏踏實實的高效復習。其實這種方式對大腦來說除了會感到疲累之外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大腦也是需要新鮮感來刺激記憶中樞部位從而增強記憶力,在《如何學習》里,作者在書里提到了這么一個實驗:
三位心理學家招募了一些學生,讓他們學習一份有40個單詞的詞匯表,但是這些學生被分成兩組,一組在干凈整潔的教室學習一次,休息一下,再去一間窄小凌亂的地下室學習一次,另一組學生原地不動,在干凈整潔的教室學習兩次。
然后,兩組學生都來到一間普通教室考試,這間教室不太凌亂但也沒那么整潔,實驗人員這么做就是為了避免環境起到提示作用。考試的結果讓幾位心理學家很意外,40個單詞,在同一間教室學了兩次的學生平均能記起16個,換了房間學習兩次的學生平均能記起24個,只是變換了學習場所,記憶的提取能力竟然提高了40%。
所以適當轉換學習場所,對記憶來說也是很好的幫助。這個不難實現,自己刻意選擇一些學習環境就可以了。
本尼迪克特.凱里《如何學習》這本書很有意思,里面提供的學習方法打破我們常規的定向思維學習法,而且有較嚴謹的科學依據,我也照著里面的方法做過實驗,哈哈哈——有些方法還是有點用的。很有意思,有空的話,建議大家去看看,對高效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二、交替學習
這種學習方法大家應該不是很陌生吧。交替學習就是不要一味的學習一科,在一定時間里可以合理的進行兩科或者三科的學習任務,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不同題型摻雜到一起,會迫使我們去分辨每道題屬于哪種類型,把題型跟我們已知的解題方法相匹配,才能找到解決方法。
比如說,很多人都覺得應用題太難,就是因為應用題很少會明確指出應該用什么概念,哪個方法來解題,總搞得人措手不及。這時候,交替學習的好處就凸顯了,它能讓我們的大腦準備好隨時面對意想不到的事,快速分辨出這種情況應該用什么方法應對。
三、保證充足睡眠
其實睡前看一遍需要記憶的知識內容,晚上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在潛意識的夢里進行回顧,可以說是白天學習的一種延續,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我給大家找了一個科學實驗的證據:
2007年,哈佛大學主導了一項實驗,內容是通過一個“彩蛋游戲”來檢測學生辨別“嵌套層級”的能力。研究員先讓學生在電腦屏幕上學習這些彩蛋,這些彩蛋上的圖案不一樣,有的是水紋圖案的,有的是珊瑚圖案的,屏幕上每次只顯示一對彩蛋以及這兩個彩蛋的層級關系,比如水紋彩蛋高于珊瑚彩蛋,珊瑚彩蛋高于羽毛彩蛋。最后,這些學生要給所有的彩蛋做一個層級排序,你可以理解為,給《權力的游戲》里的人物畫一個關系圖譜。
參與實驗的學生被分成兩組,一組晚上學習,睡過一覺第二天早上考試,被稱為“睡組”,另一組學生早上學習,晚上考試,被稱為“醒組”。我們直接說實驗結果:睡組對復雜層級關系的辨識正確率高達93%,醒組只有69%。
24小時之后,兩個小組再次分別進行測試,睡組的正確率還是比醒組要高出35%。睡和不睡的差距怎么會這么大?哈佛大學實驗小組的負責人馬修沃克對作者說:在睡眠狀態下,記憶的圖景會被拓寬,所以能“看到”更完整的景象,而且有證據顯示,這個記憶被拓寬的時間,就發生在快速眼動期,大腦在這個階段做了很多信息整理工作,深化和鞏固我們醒著的時候學到的技藝,換句話說,睡覺本身就是學習。
所以睡前進行知識學習,第二天一早進行相對知識點考試檢測,是增強記憶力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但是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否則會適得其反。
四、定期復習和復習規律
這種記憶提取方式應該是大家說爛的了,但是復習也得有合理的復習周期規律,否則也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最好的復習周期應該是每天復習當天學習內容(可以大略粗過一遍,讓大腦有個回顧途徑);第二天復習前一天的內容(相當于二次復習);每周復習本周的內容,這個時間應該是記憶力最薄弱的時間,建議抽半天時間復習一周的學習內容,再抽出兩個小時進行考試自測,這樣就知道自己到底哪里掌握的不好,哪些知識點容易混淆。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想要了解更多備考資訊請點擊考研經驗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