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 官雪暉
教育部于2017年9月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簡稱“雙一流”)名單,中山大學成功入選,其接下來的發展備受關注。3月6日上午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羅俊在發言時提出了中山大學的“雙一流”建設發展建議。
一流大學建設要立足中國特色,堅持開放式辦學
“一流大學建設要立足中國特色。”羅俊表示,中山大學對學校的管理干部、學生輔導員進行了全面的革命傳統教育,做到培訓全覆蓋。“我們要利用暑假時間,把所有的干部分班帶到井岡山、延安、遵義等革命基地去學習。”而且,還要在學生中成立青馬班,對學生加強政治引領、思想引領、價值觀引領。
縱觀國內外一流大學,堅持綜合型研究型開放式辦學,是一流大學普遍的辦學規律。“為了使中山大學在文理醫工等方面全面發展,我們要在廣州辦好傳統的文理醫科,在珠海校區新辦了海洋學科,在深圳校區布局了新型工科,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羅俊介紹,目前,中山大學已經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的辦學格局,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研究方面,羅俊表示,中山大學的研究課題將會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面向學術前沿。“過去三年,我們投入資金16億元進行三大建設,即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的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開放辦學方面,羅俊說,中山大學每年畢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約有1.4萬人,每年的這個畢業禮,他要跟每一個學生都握一次手。“畢業禮要進行四、五天的時間。”他笑稱,“我的右手要握得比左手要大很多。”而且,中山大學在過去的這幾年,努力把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轉移到社會,“最近我們剛剛有幾個項目陸續取得了一些成就,技術轉移達到了2億多元,其中有一個項目單項就是2000多萬,這在中山大學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以后沒有孔雀往南方飛了怎么辦?”:增加研究生指標
作為高校,應該如何加強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服務支撐國家和廣東經濟發展的作用?羅俊提出,首先就應該加快增加高校博士生培養數量。博士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博士生培養的規模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國家科研隊伍的整體質量和創新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水平和創新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據統計,美國每年博士畢業生約為18萬人,我國現在的博士畢業生僅為5.5萬元,我國的人口總量是美國的4.3倍,博士畢業生數量不及美國的1/3,“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已經不能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實際需要,不能滿足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迫切需要。”
羅俊以醫療為例,“現在深圳的常住人口超過了2000萬,需要大批的高水平的醫生,希望國家能夠給我們多一些博士生的臨床醫學博士的指標,比如臨床醫生的8年制博士生能夠給500個名額,因為他們要8年之后才能服務于社會,所以我覺得這已經十萬火急。”
羅俊還希望能夠加大對廣東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廣東已經全面邁進創新驅動發展新階段,2017年,廣東GDP近9萬億元,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進出口總額連續五年超6萬億,出口占全國比重超過1/4。研究開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接近了創新型國家地區的水平。高技術企業科技孵化器,專利授權量研發人員等指標長期保持全國第一的優勢。”然而,他發現,高水平創新人才不足,導致廣東創新后勁不足,“以前都是靠孔雀東南飛,以后沒有孔雀往南方飛了怎么辦?這已經成為廣東進一步支撐全國推進供給側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系的突出短板。”
他現場給出了一組數字:廣東每萬人中,博士生的平均招生計劃僅為0.3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0.54;廣東70萬研發人員中,博士生的數量不到4%,低于全國水平的6.5%。“這兩項指標與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均有顯著差距。”羅俊說,當前廣東正在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努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國家應增加廣東高校的研究生指標,尤其是博士生指標,從為廣東實現兩個走在前列的奮斗目標提供強有力的創新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