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建院30周年。作為學院建院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本次論壇吸引了各大高校、金融機構以及媒體單位的眾多聽眾。
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的深度滲透以及工業機器人的廣泛使用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典型標志。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一方面與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相結合,改進社會科學實證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將文本、語音、圖像等信息轉化為數據,為社會科學提供新的資料來源。新現象、新工具、新資料的結合產生了創新研究的機會,首屆“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與經濟轉型論壇”的舉辦恰逢其時。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家統計局《統計研究》編輯部的參會代表齊聚羊城,聚焦數字經濟前沿,剖析人工智能熱點問題,解讀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故事,就各自研究領域的問題開展充分的學術討論與交流。
開幕式由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林建浩副教授主持,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統計研究》主編閭海琪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院長陸軍教授分別致辭。
閭海琪主編在致辭中向論壇主辦方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致以衷心的感謝,并向與會嘉賓和學者介紹了《統計研究》期刊的發展情況和辦刊宗旨、方針。他指出今后期刊工作將一方面推動大數據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相結合,關注現實社會熱點,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辦刊的規范,保證期刊的規范性、純潔性和學術性。此外,介紹了期刊審稿流程的優化并歡迎參會嘉賓和學者多交流、多投稿。
正值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建立30周年,陸軍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發展情況和學科優勢。他認為大數據的發展,不僅給相關研究帶來挑戰,也給教育和人才培養帶來挑戰,因此嶺南學院在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設置方面,增設了計算機編程語言、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課程。同時,陸軍院長代表嶺南學院對所有參會學者表示了熱烈歡迎,期待本次論壇可以就相關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推出優秀的研究成果。
第一場主旨報告由閭海琪主編主持。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許憲春教授首先以“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統計的創新和發展”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經濟社會統計是監測經濟社會活動的重要工具,在服務宏觀決策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許憲春教授認為,新時代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許多新情況,經濟社會管理產生了許多新需求,給經濟社會統計的統計理論與方法、學術研究以及人才培養帶來了嚴峻挑戰,但同時也蘊含著重大發展機遇。許教授進而指出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統計應該從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和人才培養方式進行創新,實現發展。最后,許教授從實際問題出發,列出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統計的8個重點研究領域。
中山大學徐現祥教授介紹了其團隊在經濟增長目標體系的相關研究成果。他們通過文本收集和分析,獲取各級政府關于轄區經濟增長目標的數據。基于增長目標體系,采用混合截面全局向量自回歸模型考察中國增長目標系統的特征,結果發現,中央跟地方目標是中央對地方具有單向影響、空間相近或發展水平相似省份在增長目標上的互動更為顯著。文章還發現,當省級主要領導的任職經歷更豐富時,省級增長目標較不易受其他省份的影響。揭示了中國的目標體系根治于中國的官員能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體系需從官員能力入手。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院長才國偉教授主持第二場主旨報告,中山大學周先波教授和中央財經大學郭冬梅教授分別以《投資經驗與甄別違約風險的能力——基于借款標的特征的學習》和《城市互聯網發展對勞動力流動影響研究》為題進行了主旨演講。
由于現行法律法規對P2P借貸的監管仍存在不足,投資者需要承擔較大的違約風險。P2P投資者提升甄別違約風險的能力成為了個體投資者取得良好投資業績的關鍵,也是網絡借貸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礎。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周先波教授利用“人人貸”網絡借貸平臺2010至2016年的微觀數據,研究投資者是否能夠通過積累經驗提高甄別違約風險的能力,以及借款標的特征在能力提高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互聯網作為城市化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不僅改變了經濟發展的方式,還極大拓展了城市就業市場和形態。在此背景下,郭冬梅教授就城市互聯網發展對外來勞動力流動決策的影響進行了相關研究。其研究發現,城市互聯網發展狀況對外來勞動力流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通過消費者溢出效應、成本效應、人力資本溢出效應三個機制產生作用。最后,郭教授對互聯網發展關于外來流入人口的收入和長期居住意愿的影響進行了拓展分析,論證了互聯網的發展如何推動了人的城市化發展。
6日下午還進行了6個分論壇的學術報告,論文主題涵蓋文本大數據分析、工業機器人、經濟轉型以及理論計量研究等多個領域,《統計研究》編輯部施鳳丹主任、郭明英老師和黃煌老師主持并全程參與分論壇的討論,入選論文作者分別匯報研究成果,點評人分享對文章的獨特見解,現場聽眾積極提問互動,所有論文都得到充分深入的討論。為推出優秀成果,論壇成立學術委員會制定選稿程序,結合點評專家意見,推薦多篇優秀論文進入《統計研究》外審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