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與華為合作開發的“醫學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課程在復旦大學進行集中授課,吸引了來自醫學院與附屬醫院的12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與。該課程為全國首個系統性醫學人工智能課程,對于幫助學生迅速了解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最新AI創新成果與動態、探索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已成為一種趨勢,在醫學影像識別、電子病歷、藥物研發、組學數據分析等諸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此次復旦大學開設的“醫學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課程為3學分的暑期FIST課程,授課時間從7月1日-19日,包括44學時理論授課和16學時的操作課程,內容涵蓋了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學數據、組學數據、電子病歷數據等三大生物醫學場景中的運用。參與授課的專家學者包括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劉赟、華為AI首席架構師張志峰及其團隊、美國Emory大學教授吳浩、中科院馬普計算所教授韓敬東、中山大學教授謝志等。
這一創新課程是復旦大學與華為校企合作的結晶。基礎醫學院劉赟教授與華為團隊投入大量精力,從設計課程、編制講義手冊到設計實驗,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生對醫學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理論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醫學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及實現方法,助力學生將所學方法運用于解決醫學實際問題。
近年來,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與創新,尤其在醫學人工智能領域,著力解決醫療領域的全球重大技術難題,在宮頸癌篩查、超聲測量、腦中風分割、肺結節檢測等多個領域都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目前,在醫學AI芯片和醫學診斷和病理篩查算法方面,華為不斷創新AI算法,使算法在精度和速度上均達到了醫學AI界的全球領先水平。此次,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與華為合作開發的“醫學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就將最前沿的技術成果引入課程教學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迅速了解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最新成果與業內動態,更培養學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醫學實際問題的實操能力,提升醫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發能力。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點擊考研動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