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2014年起試點地方性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但時至今日,江蘇省50多所符合相關條件的院校中,只有27所明確了轉型目標。22日在南京工程學院召開的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應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記者了解到,本科院校轉型“應用型”,面臨觀念、體制、政策上的多重障礙。
我國有1200余所普通高校,教育部2014年表示,要督促其中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并先后出臺了多個鼓勵引導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的文件。江蘇省也于2014年啟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試點工作。
“為什么要轉型?因為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社會除了需要985、211高校培養的研究型人才,職業院校培養的具有熟練操作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還需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掌握開發和創新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而能夠承擔這一使命的,正是此前定位不清晰的地方本科高校。”與會專家介紹,經過梳理,江蘇符合相關條件的高校有50多所,包括2000年以后新建的高校、上世紀90年代成立的面向地方的本科高校以及獨立學院。
統計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這50余所高校中只有27所在學校的章程中明確了“應用型”辦學的定位,并且通過實踐探索,在產教融合、優化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其余20多所沒有說“轉”,也沒有說“不轉”。
“這和高校面臨觀念、體制、政策上的多重障礙有關。”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丁曉昌說。
一所獨立學院負責人舉例,社會上對應用型大學的辦學類別層級存在認識誤區,高校在學科建設上存在顧慮,“認為貼上‘應用型’標簽后就低人一等”。部分學校簡單化理解轉型的方式方法,“應用型高校的顯著特征是培養的人才要能滿足經濟產業發展升級的需求,具有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還要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高水平的實踐能力,有的高校認為增加幾個校外實踐基地就是轉型了,把老師送到工廠實踐幾天就是‘雙師雙能型’老師了”。
江蘇省高教學會應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會第一屆理事長、南京工程學院院長史金飛還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需求不對應,學校熱、產業冷;應用型高校與政府、產業的合作停留在淺層次、松散型、低水平狀態等,都是應用型高校轉型面臨的問題。
此外,當前的高校評價體系比較單一,主要看發表了多少論文、有多少優勢學等,“應用型高校”的建設缺少相應的評價體系,也是這項工作推進慢的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祝大家考研成功!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祝大家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