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 | 906水生生物學 |
考試大綱 | 一、考試性質 水生生物學是我校水生生物學等碩士學位研究生復試而設置的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生物學碩士學位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評價的標準是報考生水生生物學碩士研究生的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確保碩士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二、考查目標 水生生物學是研究水生生物的種類、組成、演替、生命活動的規律及其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綜合性學科。考試主要內容包括水生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態分布方面的基本知識;鑒別主要水生生物和進行資源調查的能力;初步掌握部分重要水產餌料生物在天然水體中增殖、利用的理論與技術。了解本課程國內外發展動態及其與水產養殖、環境保護等相關學科的關系。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考試內容結構 水生生物的各類群特征、常見種類及其綜合利用。 四、試卷題型 名詞解釋 選擇填空題 簡答題 論述題 五、考察內容 第一章 藻類概述 藻類細胞的形態、結構、生殖。藻類的分類依據與體系。色素、色素體、同化產物以及藻類生殖方式的基本概念。 重點:藻類形態結構特征、生殖特點。 第二章 藍藻門 (1)藍藻門特征——原始性 (2)藍藻門分類 (3)藍藻的生態分布和意義,螺旋藻、魚腥藻等重要餌料藍藻的培養或增殖利用的理論與方法;微囊藻、膠鞘藻、顫藻等有害藍藻的危害及其控制的途徑;微囊藻等大型群體藍藻在“造水”中的作用。 重點:藍藻門特征、常見種類和藍藻的生態特征及漁業利用價值和危害性。 第三章 硅藻門 1. 硅藻門特征、細胞壁的構造; 2. 硅藻門的分類; 3. 硅藻的生態分布和意義,海洋硅藻在單胞藻培養中的地位以及某些硅藻在赤潮形成和餌料浮游動物培養中的負面作用。 重點:硅藻門特征、細胞壁的構造、常見種類。硅藻的生態分布和意義。 第四章 金藻門 (1)金藻門特征;內生孢子的形成; (2)金藻門分類; (3)金藻的生態分布和意義。金藻的適低溫習性以及在冰下生物增氧中的作用;等鞭金藻等在單胞藻培養中的作用以及三毛金藻等具毒金藻的危害和防治途徑。 重點:金藻門特征,內生孢子的形成,常見種類,餌料價值,三毛金藻等具毒金藻的危害和防治途徑。 第五章 黃藻門 (1)黃藻門的特征。 (2)黃藻門習見種類(3)生態分布和意義。 重點:黃藻門的特征及常見種類。 第六章 隱藻門 (1)隱藻門的特征; (2)隱藻門習見種類:隱藻屬;藍隱藻屬的形態結構、習性分布和餌料意義。 重點:隱藻門的特征及常見種類。鞭毛藻類及生態利用價值。 第七章 甲藻門 (1)甲藻門的特征,細胞壁的構造; (2)甲藻門分類 (3)甲藻的生態分布和意義。夜光藻、裸甲藻等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某些適低溫種類(光甲藻等)在冰下水體中的繁殖及其在生物增氧中的作用。 重點:甲藻門的特征、細胞壁的構造,常見種類。赤潮與貝毒。 第八章 裸藻門 (1)裸藻門特征,孢囊的形成與作用; (2)裸藻門分類,習見裸藻的分類地位、形態結構、個體生態和餌料意義: (3)裸藻的生態分布和意義。裸藻典型的兼性營養方式和對污染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在水體生物自凈中的作用。 重點:裸藻門特征、常見種類。 綠藻門 (1)綠藻門特征、體制和繁殖方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2)綠藻門分類,習見綠藻的形態結構、個體生態和餌料意義 (3)綠藻的生態分布和意義。小球藻、扁藻等在單胞藻培養中的作用;水綿、剛毛藻等大型絲狀綠藻在水環境生物自凈中的積極作用和在水產養殖業中的負面影響;團藻目中大型鞭毛藻在生物增氧和“造水”(改造水質)中的作用。 (4) 藻類培養簡介 重點:綠藻門的特征及常見種類、體制和繁殖方式、生態分布,鞭毛藻在生物增氧和“造水”中的作用。大型綠藻的危害和凈水利用價值。 第二篇 浮游動物 浮游動物的組成: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鹵蟲、糠蝦、磷蝦及各類浮游幼蟲等。 第九章 原生動物 (1)主要餌料和敵害原生動物的類群、形態結構 (2)原生動物的生態分布和意義:纖毛蟲類對藻類和其它餌料生物的危害;原生動物在水環境保護(污水處理)過程中的作用。 重點:原生動物形態結構特征,常見種類。 第十一章 輪蟲 (1)輪蟲的主要特征:頭盤纖毛環、咀嚼器、原腎管、被甲;分類地位與分類依據; (2)形態構造與功能:外部形態:頭盤、軀干、足;內部構造:消化系統與咀嚼器、排泄系統、生殖系統; (3)輪蟲的生殖方式與生活史,休眠卵的形態構造; (4)分類:主要種類的形態結構、個體生態和餌料意義; (5)輪蟲的生態分布意義; (6)國內外輪蟲工廠化培養與土池增殖的概況。 重點:輪蟲的主要特征、形態構造、輪蟲的生殖方式與生活史,常見種類。 第十二章 枝角類 (1)枝角類的主要特征、分類地位與分類依據; (2)形態構造:外部形態、內部構造; (3)生殖、發育和生長特點和生活史; (4)分類 (5)生態分布和意義; (6)國內外枝角類培養概況。 重點:枝角類的主要特征,形態構造,生殖、發育、生長和生活史特點,分類。 第十三章 橈足類 (1)橈足類的主要特征、分類地位與分類依據; (2)形態特征; (3)生殖與發育; (4)分類;比較掌握哲水蚤目,劍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在形態上的主要異同點,各目主要種類的形態結構、個體生態、餌料意義或危害; (5)生態分布和意義:肉食性橈足類在苗種生產和動物性餌料生物培養中的危害。 重點:橈足類的主要特征,形態構造,生殖、發育、生長和生活史特點,分類。 第十四章 其他甲殼類動物 (1)鹵蟲、豐年蟲、鱟、蚌殼蟲、糠蝦、磷蝦、端足類、介形蟲、十足目等的分類地位和形態特征; (2)各類其他甲殼類生殖與發育特點。 (3)生態分布和意義 (4)鹵蟲卵的生物學及其開發利用概況 重點:鹵蟲、豐年蟲、鱟、蚌殼蟲、糠蝦、端足類、介形蟲、十足目等的分類地位和形態特征。 第十五章 浮游幼蟲 (1)浮游幼蟲概述:概念、研究方法; (2)我國沿海常見浮游幼蟲的形態構造。 (3)浮游幼蟲的生態分布和意義,多毛類后期幼體在半咸水水體中的分布和對苗種生產的危害。 重點:浮游幼蟲主要類群、生態分布和意義 第十六章 毛顎動物 箭蟲的形態結構特征及常見種類。 重點:箭蟲的形態結構特征。 第三篇 底棲動物 底棲動物概述:概念、主要類群、環節動物、軟體動物。 第十七章 環節動物 概述:簡述主要特征;生殖與發育;分類 多毛綱 (1)主要特征; (2)我國沿海習見主要種類分類 (3)生態分布與意義,海稚蟲科多毛類在半咸水中的分布與繁殖及其對苗種生產的影響; 寡毛綱 (1)主要特征,寡毛綱動物的生殖特點和生活史; (2)習見種類分類 (3)生態分布意義。 重點:多毛類、寡毛類的生殖特點和生活史,常見種類。 第十八章 軟體動物 (1)概述:主要特征、貝殼的形態結構 (2)分類(以淡水貝類為主,簡介海水貝類) (3)生態分布和意義,淡水軟體動物在養殖水體的分布一繁殖及其對水肥度的影響。餌料價值及經濟價值,淡水珍珠培育概況。 重點:軟體動物形態特征,淡水常見貝類。 第十九章 水生昆蟲 (1)簡述昆蟲的主要特征; (2)分類;習見水生昆蟲的分類地位、形態特征; (2)生態分布和意義,龍虱幼蟲、紅娘華、蜻蜓幼蟲等水生害蟲對漁業的危害及防治途徑;搖蚊幼蟲的餌料價值和利用前景。 重點:簡述昆蟲的主要特征,習見水生昆蟲的分類地位、形態特征。搖蚊幼蟲的形態構造。搖蚊幼蟲的餌料價值。 第四篇 水生大型植物 概念與類群:輪藻;蕨類植物;被子植物。 第二十章 輪藻 (1)輪藻門特征、體制和繁殖方式; (2)輪藻門分類; (3)輪藻的生態分布和意義。 重點:輪藻的特征,繁殖器官構造和繁殖方式。 第二十一章 褐藻 褐藻門的特征、分類及生態意義 重點:褐藻門的特征和代表種類。 第二十二章 紅藻 紅藻門的特征、分類及生態意義 重點:紅藻門的特征和代表種類。 第二十三章 水生維管束植物 (1)水生維管束植物的形態學特征和繁殖方式 根:水生植物根的特點; 莖:地上莖、地下莖、根莖、塊莖和球莖; 葉:葉的組成、形態、排列、類型、異葉現象、水生植物葉的特點; 花:水生被子植物花的組成;花序類型:穗狀花序、總狀花序、頭狀花序、傘形花序、傘房花序; 繁殖:營養繁殖、有性繁殖、水生蕨類植物的繁殖特點。 (2)水生維管束植物的分類 生態分類: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 形態分類:用檢索表介紹習見水生維管束植物約50-60種(沉水植物約30種)其中主要種類應附圖說明; (3)生態分布和意義,水生植物的形態結構與水環境相適應的關系;水生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與水環境的關系。掌握主要種類,特別是沉水植物主要種類的形態結構、生態分布和意義;水生維管植物在環境保護污水處理和水產養殖中的作用;菹草;水毛茛等適低溫種類在低溫環境中的生長繁殖以及在冰下生物增氧中的作用。 重點:水生維管束植物的形態學特征和繁殖方式, 水生維管束植物的生態類群及漁業應用。 第五篇 水生生物采集定量方法 第二十四章 水生生物采集定量方法 (1)浮游植物采集定量方法 (2)浮游動物采集定量方法 (3)底棲動物采集定量方法 (4)水生維管束植物采集定量方法 重點:均為重點 |
原文標題:【復試】大連海洋大學2020年研究生復試考試大綱
原文鏈接:http://master.dlou.edu.cn/2018/0206/c5430a72757/page.htm
以上就是研線網小編整理“考研復試大綱:大連海洋大學906水生生物學2020年研究生復試考試大綱”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考研復試大綱信息,請持續關注研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