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地理與規劃復試考試大綱及參考書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 》 考試大綱
一、考查目標:
重點考查考生對區域、區域規劃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對基本理論有較深入的理解,對區域發展和區域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及一般規律有系統的認識,能較好地掌握區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區域規劃編制的基本要求,具備綜合分析區域問題的能力。
二、考查內容與要求:
(一)緒論
主要內容:
1.區域的概念、特性及區域的劃分方法。
2.區域研究與區域科學。區域研究的特征、區域研究的主要領域、區域研究的發展,城市問題的區域研究。
3.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區域分析的概念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區域分析的主要內容;區域分析的主要方法,區域規劃的演變歷程,區域規劃的發展趨勢。
4.區域規劃在規劃體系中的地位。區域規劃與國土規劃的關系,區域規劃與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關系,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區域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各專業規劃之間的關系。
要求:
1.理解并掌握區域的概念和特點。
2.理解并掌握區域規劃的概念、特點、區域規劃的任務。
3.了解區域規劃的地位和作用。
4.理解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關系。
(二)區域發展的條件分析
主要內容:
1.自然資源條件。自然資源的概念、分類、特性;自然資源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區域自然資源評價的內容和原則。
2.人口與勞動力。人口對區域發展的作用,區域人口數量分析、質量分析,勞動力資源供應分析,適度人口與人口承載力。
3.技術條件。技術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技術引進,技術選擇,區域發展技術進步的測度。
4.區域發展條件的綜合評價。區域發展條件評價過程和評價方法,區域優勢的確定。
要求:
1.理解并掌握區域自然資源的分類及評價內容。
2.理解適度人口和區域人口承載力的概念。了解人口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區域人口及人力資源分析的內容及方法。
3.理解區域技術條件分析的內容和方法,掌握技術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具體影響和評價。
4.掌握區域資源綜合潛力評價的方法。并能夠對具體區域的資源綜合潛力作出客觀、科學的評價。
5.掌握區域優勢的概念及確定方法。
(三)區域經濟分析
主要內容:
1.區域發展水平與發展階段的分析。區域發展水平分析的指標體系,區域發展階段理論。
2.區域產業結構分析。產業結構的概念及產業劃分,產業結構分析的內容,產業結構分析方法。
3.經濟活動的空間分析。經濟活動空間結構的概念、內容,經濟活動的空間轉移和擴散原因、方式、機制,增長極的擴散效應與反波效應,空間成本比較方法、空間成本動態分析、空間要素替代原理。
要求:
1.掌握有代表性的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理論。
2.理解并掌握產業和產業結構的概念以及產業分類的主要方法。
3.理解并掌握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的主要理論,并能夠運用理論對具體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作出分析。
4.理解區域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互適應關系。
5.掌握空間相互作用的概念、作用方式。
6.理解增長極的概念及其對區域發展的作用。并能夠把該理論應用到具體區域規劃之中。
(四)區域發展分析
主要內容:
1.勞動地域分工與區域發展優勢。勞動地域分工的概念及相關理論,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說、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說等,區域發展優勢的概念、類型、評判標準及確定方法。
2.區域主導產業的確定。主導產業的概念,判定主導產業的指標,確定主導產業的基本原則,主導產業的確定方法。
3.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目標及原則,產業結構優化的方法。
要求:
1.掌握勞動地域分工的概念、相關理論,了解勞動地域分工理論在實際區域分析與規劃中的應用。
2.掌握主導產業的概念,理解主導產業對區域發展的作用。
3.理解并掌握區域主導產業判定標準,及其確定的原則和方法。
4.掌握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及方法。
(五)區域規劃最新理論進展
主要內容:
1.新區域背景及新區域觀。新區域背景包括知識經濟、信息化、全球化、生態化。新區域觀包括區域空間觀、區域資源觀、區域發展觀、區域區位觀、區域市場觀。
2.區域規劃新特征。包括由經濟型轉向綜合目標型、由面面俱到型轉向重點問題與目標導向型、由虛調控型轉向以空間管制為手段的實調控型、由指令型、強制性轉向轉向指導型、協調調型,公眾參與列入規劃程序等。
3.區域規劃新理念。新區域主義、新區域主義、精明增長、區域空間整體協調、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發展理念、以競爭優勢為核心的動態發展理念、以約束條件為前提的有限發展理念等。
4.區域規劃理論的新發展。區位論的新發展(信息化影響下的區位論發展、全球化對區位論的影響全球區位論)、新國際勞動分工理論、競爭力與產業集群理論、共生理論、新增長理論、城市與區域管治理論等。
要求:
1.了解新背景、新因素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2.理解區域的新特征、新理念和理論的新發展。
3.學會將新的理念和理論運用于區域規劃。
(六)區域規劃及其發展
主要內容:
1.區域規劃的概念及內容。區域規劃的概念、特點;區域規劃的主要內容。
2.區域規劃的類型。掌握區域規劃的一般類型,了解區域規劃新的類型:新的國土規劃、城市地區規劃、新的縣(市、區)域規劃(空間利用總體規劃)。
3.區域規劃的由來與發展。古代的區域規劃思想,區域規劃的由來,國外的區域規劃的發展,中國的區域規劃的發展。
4.區域規劃的方法和程序。區域規劃編制的方法,區域規劃編制的程序。
要求:
1.掌握區域規劃的概念、類型、主要內容。
2.了解區域規劃的由來與發展歷程。
3.了解區域規劃的編制方法和程序。
4.了解并掌握區域規劃文本的編寫方法和區域規劃圖的制作。
5.理解現行區域規劃編制中存在的問題及主要的發展方向。
(七)區域發展戰略規劃
主要內容:
1.戰略與區域發展戰略。區域發展戰略的概念及內容,戰略目標、戰略方針、戰略重點、戰略措施。
2.發展方向與戰略目標。確定區域的發展目標系統;區域發展目標確定的依據;戰略目標的設計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3. 戰略抉擇。評估區域發展的內部條件,區域發展優勢的確定,創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分析區域發展的外部環境,提出戰略構想。
4.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主要的經濟發展戰略模式:高速增長戰略,以生活質量為中心的戰略,自主發展戰略,初級產品出口戰略,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出口替代發展戰略,信息化發展戰略。區域空間發展戰略:均衡發展戰略,非均衡發展戰略,梯度推移戰略。
要求:
1.理解區域發展戰略的內容,掌握戰略重點選擇的重點領域。
2.理解并掌握區域發展戰略目標的內容及確定的思路。
3.理解七種常見的區域發展戰略理論模式。
4.了解非均衡發展戰略和梯度推移戰略。
(八)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理論
主要內容:
1.增長極理論。增長極概念的發展,推動型產業的特征和作用機制,增長極效應分析,增長極對周圍區域的影響效果,極化方式與擴散方式,對增長極理論的評價。
2.核心——邊緣理論。經濟增長的空間動態過程,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形態,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劃分,核心——邊緣理論在規劃中的應用。
3.點——軸漸進擴散理論。據點開發理論和軸線理論,點——軸漸進擴散理論的核心,點——軸開發模式,重點開發軸和重點發展點的選擇,點——軸開發模式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4. 圈層結構理論。圈層結構理論的內涵,圈層結構的基本特征,城市圈層擴展的周期波動性和方向性,圈層結構理論的實踐意義。
要求:
1.掌握極化和擴散的概念,非均衡增長戰略的主要內涵。
2.理解空間集聚理論,城市規模理論內涵;掌握區域空間結構演化階段及空間分異類型理論。
3.理解增長極的概念及其對區域發展的作用。并能夠把該理論應用到具體區域規劃之中。
4.掌握點軸漸進擴散理論的主要內容,了解核心邊緣理論和圈層結構理論的主要內容,并能夠加以應用。
(九)區域土地利用與保護
主要內容:
1.土地和土地利用。土地和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資源的屬性,土地開發利用程度。
2.土地的需求與供給。土地需求的測定,土地供給的原則,及土地供需矛盾的焦點。
3.土地類型與土地利用分區。土地類型的劃分,土地利用分區的概念、類型及依據。
4.優勢區規劃。優勢區規劃的概念及主要類型。
5.土地保護。土地資源保護的必要性,保護土地資源的基本措施,保護耕地的基本策略。
要求:
1.掌握土地及土地利用的概念,了解衡量土地利用開發程度的指標。
2.了解土地的類型,掌握土地利用分區的概念及其意義。
3.掌握優勢區域的規劃要點。
4.理解土地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和基本措施。
(十)區域產業規劃
主要內容:
1.產業的分類及區域產業結構演變。產業的分類,產業結構的概念及演變規律,區域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結構特性。
2.第一產業規劃布局。影響農業發展的條件分析,農業生產的作用及規劃內容,區域農業資源(自然資源、經濟社會資源)條件的評價,特色農業規劃的規劃。
3.第二產業規劃布局。區域工業規劃的任務和內容,區域工業合理結構的研究,區域工業規劃布局方案的編制,高新技術產業,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因素,高技術區的類型,高技術區的區位選擇,高技術園區空間布局特征。
4.第三產業規劃布局。第三產業的概念及主要分類,影響旅游業規劃布局的主要因素,旅游市場預測的方法,旅游規劃的主要內容。
要求:
1.掌握產業和產業分類的概念,及產業結構演化的主要規律。
2.理解并掌握區域工業規劃編制的步驟,區域工業合理結構分析的內容及方法。并能夠開展有關的研究或實際工作。
3.了解并掌握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影響該產業布局的因素。
4.理解區域農業資源評價的內容及特色農業的規劃。
5.掌握旅游市場預測及旅游規劃的主要方法。
(十一)區域基礎設施規劃
主要內容:
1.基礎設施的性質和作用。基礎設施的含義和分類、基礎設施的性質、基礎設施的作用。
2.基礎設施建設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設施發展的理論——先行論、滯后論和同步論,國外基礎設施建設實踐——超前型、平行型和隨后型,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歷程。
3.區域交通運輸規劃。區域交通運輸規劃的內容、方法和步驟。鐵路網、公路網、水運網、航空港和綜合運輸網規劃的主要內容和方法。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分析,各種交通設施(如機場、港口)選址的區域協調。
4.區域給水、排水規劃。區域聯合供水的可行性分析、水源地選擇、管網的布置要求。區域聯合污水處理的布置要求。
5.區域電力與電信規劃。區域電源選擇,區域電力發展與能源建設。了解電信的工作原理和網路規劃。
要求:
1.掌握基礎設施的含義和基礎設施的性質、基礎設施的作用。
2.掌握區域交通運輸規劃的內容、方法和步驟于以及鐵路網、公路網、水運網、航空港和綜合運輸網規劃。
3.了解區域給水規劃中的需水量預測和區域給水系統規劃,了解區域排水規劃布局和區域污水處理的規劃要求。
4.掌握電力規劃和電信規劃的內容。
(十二)區域城鎮體系規劃
主要內容:
1.城鎮體系規劃的意義、內容和方法。城鎮體系的概念、特征。城鎮體系研究的興起和發展。城鎮體系規劃的意義、任務和內容。城鎮體系規劃編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2.城鎮發展區域條件分析評價。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口社會經濟條件,生態環境條件,城鎮發展條件綜合評價。城鎮體系的歷史演變和現狀。
3.城鎮發展戰略與人口城鎮化水平預測。城鎮發展戰略的內容,城鎮化水平預測的方法。
4.城鎮體系結構規劃。城鎮體系的職能結構規劃,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規劃,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規劃和城市經濟區劃分。
5.重點地區和主要城市的發展戰略規劃。都市圈和大都市地區的概念、發展戰略規劃,城鎮發展戰略規劃的方法和內容。
要求:
1.理解城鎮體系的概念。
2.理解城鎮體系發展的影響因素,并能夠對具體城鎮的發展條件進行分析。
3.掌握城市化水平的測算方法。
4.理解城鎮體系規劃的內容,重點是空間結構規劃的思路,能夠針對不同等級尺度的區域做出合理的城鎮空間結構規劃。
5.理解城市經濟區和行政區的概念及二者的關系。
(十三)區域環境規劃
主要內容:
1.區域環境特征與環境規劃要求。區域環境基本特征,區域環境規劃特點與要求。
2.區域環境規劃編制程序與工作步驟。即準備階段、編制階段、報批階段的主要工作。
3.區域環境規劃主要內容。環境規劃的目標、指標及指標體系、環境功能區劃、污染控制規劃和自然保護規劃及區域環境規劃實施的措施與條件。生態城市的概念,生態敏感性分析,城鎮生態規劃的內容和方法。
4.區域環境規劃方法與技術要點。環境預測方法與技術、環境功能區劃主要技術、總量控制技術和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常用方法。
要求:
1.了解區域環境基本特征及區域環境規劃特點與要求,掌握區域環境規劃編制程序。
2.環境規劃的目標、指標及指標體系、環境功能區劃、污染控制規劃和自然保護規劃及區域環境規劃實施的措施與條件。
3.掌握生態城市的概念,城鎮生態規劃的內容與方法。
4.掌握環境預測方法與技術、環境功能區劃主要技術、總量控制技術和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常用方法
三、主要參考書:
1.崔功豪主編。區域分析與規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原文標題:贛南師范大學2021年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
原文鏈接:http://yjs.gnnu.cn/4794/list.htm
以上就是研線網小編整理“2021考研復試大綱:贛南師范大學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大綱”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考研復試大綱信息,請持續關注研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