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戴樹桂 主編.環境化學(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復習總體要求:
考生應全面系統地了解環境化學的研究內容、特點與發展動向,掌握大氣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態、水中無機及有機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土壤的組成與性質、污染物在土壤-植物體系中的遷移及其機制,熟悉污染物在機體內的轉運、污染物質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積累,污染物質的生物轉化與毒性,了解典型污染物在環境各圈層中的轉歸與效應、有害廢物及放射性固體廢物的種類及毒性。同時具有應用環境化學的基本理論去解決一些較復雜的環境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性思維和潛力,并且對環境化學的熱點領域研究的最新發展有一定了解。
主要復習內容:
1.環境化學發展及基本內容
(1)環境化學基本概念、發展動向、研究內容及熱點問題
2.大氣環境化學
(1)大氣中污染物的特征;
(2)大氣中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溫室效應;氣相大氣化學:光化學反應、光化學煙霧、臭氧層的形成與耗損化學;液相大氣化學:酸沉降化學、大氣中液相反應;大氣顆粒物化學);
(3)重要的大氣環境化學問題:光化學煙霧的定義、特征及形成條件;光化學煙霧主要參與物質;光化學煙霧形成機理;光化學煙霧危害及防治;光化學煙霧與硫酸型煙霧的對比;太陽和地球輻射間的能量平衡;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及防治對策;降水的化學組成;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影響因素;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大氣平流層的組成;臭氧層的形成和耗損的化學反應;臭氧洞的危害;臭氧層破壞現狀及防治。
3.水環境化學
(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組成;
(2)水體無機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著重配合作用、氧化-還原作用、沉淀和溶解、水體顆粒物的吸附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實際應用。
(3)水體有機污染物的遷移轉化:環境行為與歸趨模式。著重分配作用、揮發作用、水解作用等典型機制與遷移轉化模式。
(4)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的機理;營養物質的來源;富營養化的影響因素;湖水的營養化程度;水體富營養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對策 。
4.土壤環境化學
(1)土壤組成與性質(吸附、酸堿性、緩沖性及氧化還原性質);
(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體系中的遷移及其機制(重金屬、氮磷);
(3)土壤中農藥的遷移(典型的遷移過程)。土壤中農藥遷移的基本特性,擴散質體,流動吸附與分配作用,典型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以及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
5.化學物質的生物效應與生態效應
(1)污染物質在生物體內的轉運及消除。物質透過細胞膜的形式;物質在生物體內的轉運,生物轉化及消除。
(2)污染物質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積累。生物蓄積,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積累。
(3)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耗氧(有機污染物)、有毒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4)無機物質的生物轉化。氮硫的微生物轉化,重金屬元素的微生物轉化。
(5)污染物質的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環境各圈層中的轉化效應;重金屬元素在諸圈層中的轉化效應有機污染物在諸圈層中的轉化效應。
6.典型污染物在環境各圈層中的轉歸與效應
(1)重金屬元素(汞、砷)形態;
(2)微生物對水環境中化學物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