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理論一直是考研政治中的重難點,很多考生由于不是文科生出身對一些政治原理不是很了解,因而很多理科類考生抱怨說看到這些原理真的是“欲哭無淚”,特別是量變和質變原理,感覺區分不來。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梳理一下量變質變原理及其辯證關系。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因而事物的變化表現為量變和質變兩種運動狀態。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因而事物的變化表現為量變和質變兩種運動狀態。
(1)量變質變的含義
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的不顯著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
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圍內的變化是量變,超出度的變化是質變。
(2)量變質變的辯證關系
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就不會發生。
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單純的量變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階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另一方面,在質變過程中也有舊質在量上的收縮和新質在量上的擴張。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循環,形成事物質量互變的規律性。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3)掌握質量互變規律的原理對于革命和建設工作的方法論意義
首先,它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
事物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及其轉化所體現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表明事物的發展過程既有歷史的聯系,又有不同的歷史階段。這一原理是我們黨的不斷革命論與革命發展階段論相統一、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相統一的哲學依據。
其次,它是我們分析社會發展形式的基本理論工具,對于我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具有指導意義。
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社會的發展也有量變、部分質變和質變等基本形式,與此相適應,穩定、改革和革命都是實現社會發展的必要環節。社會主義社會要獲得發展,必須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進行改革,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
最后,它是指導我們從事一切實踐活動的重要思想原則。
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要把遠大的理想目標和科學的求實精神結合起來,把敢想、敢闖的革命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結合起來,既反對因循守舊、止步不前,又反對急躁、陷于空想。
【知識點講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理解“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階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
二者都是在總的量變過程中發生的部分質變,都反映出量變的復雜性,都沒有造成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但是前者是從事物發展的時間順序上而言發生的質變,這個階段發生的質變不影響整個過程事物的性質。后者是從事物發展的空間方面而言的質變,這一方面發生的質變不影響全局事物的性質。
2.案例或記憶方法
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量變的過程中有部分的質變。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導致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