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和“三農”問題是毛中特復習的重點,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賽芬老師就供給側改革和“三農”問題作一梳理:
一、供給側改革
推進供給側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
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要從生產端入手,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桿杠、降成本、補短板。
二、“三農”問題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要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 實現形式;要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要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最后衷心祝愿廣大考生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