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做題而做題,有舍才有得是通俗易懂的兩句話,但是和考研數學掛鉤后,很多學生不了解這兩話的含義是什么。
1、不要為做題而做題
很多人認為考研數學沒什么難的,只要天天做題就ok了,題海無敵。
這句話半對半錯,對的是,學好數學確實要天天做題,做題量達不到一定的量,數學成績沒保障。
但是做題并不是復習考研數學的目的,它只是手段。它表現在:
只有做題,你才能發現哪些考點是常考點(就是常規解法);
只有做題,你才能知道自己哪些考點手生;
只有做題,自己才有總結的基礎(那種一道題都沒做過,企圖看看某些高手的總結,就代替了自己總結的所謂聰明人,做題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總結,你根本不敢用,為什么?因為是別人總結的,心里沒底。自己做過100道題,總結的10個結論。勝過看大學教授總結的100個結論,但是自己只做過10題)數學一定要自己一道道親手做過的題目,總結才有效果);
只有做題,你才能知道自己總結的那些結論用于實戰是否有效。
所以說做題是復習考研數學的很大一部分內容,但是它始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做題一定要目的的做。事前分析做題的目的(是為了見識新題型,還是為了鍛煉自己手生的知識點,還是練速度?)事后分析做題的收獲(你通過這道題學到了什么,能否總結,能否獲得一般性的結論?)
復習切忌只做不想,做完題,對對答案就了事,一定要多想。其實數學滿分的高手,和數學100分的中等學生,他們做的題都是一樣多的,無疑就是反復刷復習全書和真題而已,但是為什么前者滿分,滿分的人就在于他和你做同樣的題目,他的大腦腦補的就比你多的多,就像一個色狼看到一只絲襪能聯想到很多,而我們正常人看到一只絲襪,只會想另一只絲襪呢?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復習時間排滿,每天留半個小時冥想一下,不要覺得浪費時間。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任何科目的學習,7個小時做題的效果,遠遠比不上5個小時做題加上半個小時的冥想。北大有個數學國際奧林匹克冠軍都出家了(看來他真的是很喜歡冥想啊~~)
所以不要羨慕某些人復習時間比你少,做的題比你少,大學數學成績還不如你,但是考研分數比你高很多。不是人家狗運好,只是人家在“想”下的功夫,你看不到。
2、學數學一定要懂得放棄,“舍得,有舍才有得”。
千萬不要有滿分的目標!
很多人復習數學,雄性很大,目標滿分。沒錯,年輕人有雄心壯志是好的,但是要考慮你自己的基礎,我同學是南開數學系本科的,他都沒考滿分(當然他考得也不差,145+的樣子,畢竟學了4年數學)我們普通人再怎樣復習,就算把世界上所有的資料看完,做完,做爛,也不能保證我們滿分,但是我們為了滿分,我們會失去很多時間與精力,會影響你其它科目的復習,甚至還會影響你的數學成績。